防止微信内出现全文翻译提示。因此在这里放一个充满中文的分区。 防止微信内出现全文翻译提示。因此在这里放一个充满中文的分区。 防止微信内出现全文翻译提示。因此在这里放一个充满中文的分区。 防止微信内出现全文翻译提示。因此在这里放一个充满中文的分区。
2025-06-29Aragakey.

用户界面的品质

关于 AI 的讨论中,我比较关注大家对于 UI 的看法。看到很多人讨论品质,但是我觉得他们并没有给出足够明确的答案,至少在 UI 这个领域不够:

  1. linear.app 的 CEO 在今年 Figma Config 上 分享了自己对品质的看法。由于分享内容比较“泛”,他没有对某个领域给出实际的建议。相比起来他提到的问题倒更实际,也是我们经常受到的质疑:“品质的优先级不高”、“品质无法衡量”、“品质无法复用”。
  2. 这篇《Make Something Heavy》 的文章我很喜欢。同样也是一篇比较“泛”的文章。作者从现实世界中物体的“质量(quality)”谈到虚拟的“品质(quality)”。作为创作者,越是在 AI 产出如此简单的今天,就越要追求“质量”,因为我们内心知道,许多“轻”的东西加起来成为不了一件“重”的东西;因为我们内心知道,它们不作数。
    读起来挺燃、挺有感触的。问题是:我自己觉得“重”,和别人觉得“重”,是两回事。一个插画师觉得自己的东西作数,但他的老板真的需要这种所谓的“重”吗?用户真的在乎所谓的“重”吗?以及,你凭什么认为 AI 产出不够“重”呢?作者没有给出答案。
  3. 另外,一些人认为 AI 不理解用户,因此无法通过情感共鸣来做出设计。在我看来:这不是一个足够建设性的观点,反而更像是一种对 AI 想当然的低估。
    在这篇《Developing Taste》 和这篇 《Taste Is Eating Silicon Valley.》 的文章中,作者提到“在物质丰富的世界里,我们珍惜品味(In a world of abundance, we treasure taste.)”。是的,你可以说在目前这个阶段,AI 做到了“丰富”,却缺少“品味”。
    但,如何培养品味呢?作者说要多接触优秀的作品,接着思考,再是练习 —— 这不就是 AI 的学习过程吗?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呢?我们总说 AI 只会重复与模仿,问题是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呢?

收拢一下问题:

  1. 关于定义: 什么是值得珍惜的品质?我到底在追求哪些 AI 做不到的事?
  2. 关于意义: 有人关心 UI 的品质吗?我们如何回答“品质的优先级不高”、“品质无法衡量”、“品质无法复用”这类问题?

看起来我们有必要直面这些,这可能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经历的过程,即使我们大部分人并不理解 AI。我们需要在上面的视频或文章的类似“打鸡血”之后,更安静地、深入地琢磨一下属于自己的叙事,才好不迷失于这一波波浪潮中。

在我的个人叙事中,用户界面的品质是体验、打磨,以及尽可能完整化的三者结合

创造体验

我试图用功能、呈现和体验这三方面来划分设计时:

  1. 功能即产品设计:它的关键词可能是精准的、恰当的,高效的,它是最核心的设计;
  2. 呈现即视觉设计:它的关键词可能是关于展现、眼前一亮,它关注品牌、表达风格甚至情感;
  3. 体验即交互设计:它的关键词可能是流畅、自然、舒适,它关乎感受。

我的工作重心是体验。以广告形态创新为例,我所认定的方向是外层交互形式(这里就不放例子了)。问题是:社交广告,又不是“交互广告”,为广告创意带入交互意味着什么?这可以映射到上面所说的,用户真的在乎吗?

当我们看“送礼广告”的时候,送礼本身是一个行动和目的,我们要回答怎样达成这个目的。当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广告,意图通过送礼打动某人时,首先这条广告必须先打动我。在广告能够让我和别人“社交”之前,广告本身需要足够打动我。

在视觉层面,应该有设计师专注于呈现品牌;而在交互层面,除了点赞和分享,我们还可以提供更多方式让用户主动参与。这些方式可以是出乎意料的、有趣的。理想的结果是:用户接触一个新的交互形式,应该要像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一样,同时产生自由探索和掌控的感觉。它们并非对立,而是融合。在这之下,我们要首先确保它是流畅的、舒适的。

体验当然是任何高品质用户界面的核心标准之一。广告创意如果在视觉与交互上打动人,才可能去“社交”。这个问题 Chan 在 8 年前就已经回答了:交互动画,就是为了“好玩”。

我要追求的品质就是上面所说的“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”。AI 可以分析这种感受,重点是这种感受往往不是依靠分析和解释得出来的。陈嘉映在 《颜色 去哪里了》 中提到:“仅从一个因果过程,是无法理解感知的。”你可能会说不懂 AI 的人只会扯“感受”这种虚的词,是我自己不懂得拆解和分析,却要佯装有“感受”是一件高贵的事。

我当然理解。就像对开头那几篇文章的态度一样,我不认为他们有足够的说服力。

只是,体验这件事的工作方式往往需要我自己拿在手上看,以及观察别人会如何使用它,观察他们的反应。AI 在目前的一个障碍也在于此 —— 我们往往无法通过感受布置任务,而是需要具体的指令,它没有“反应”的直觉能力或具身认知。因为我只需要去感受它,就像去骑自行车那样,即便这种感受我无法言说。

我不认为这是对 AI 想当然的低估,它们只来源于我对体验本身的思考。真正的挑战在于:我们需要找到每一个形式之下的体验核心。一定要发掘这唯一的核心立意以及其带给用户的感受,才不是徒有形式。这说起来理所当然,然而通常找不到或更可能找偏。因为它很难通过解释去获得。


如何衡量体验的品质呢?可以参考我在这里写的一些实际评估建议:《Web 流畅界面建议》

深入打磨

举几个关于打磨的例子:

  1. 《Honkish》:介绍了 Honkish 这款社交 App 如何打造独一无二的社交体验;
  2. 《What will you ship?》:Rauno 分享 Vercel 官网的制作细节;
  3. 《Crafting the Next.js Website》:Rauno 分享 Next.js 官网的制作细节;
  4. Emil 分享 VaulSonner 的制作细节。

打磨这件事在 设计工程(Design Engineering) 领域非常重要。这一领域强调的不是 "Design" 或 "Develop" 的单一职能,而是 "Build" 这种综合交叉的能力。正因如此,打磨,这一不断精进的过程自然地成为了我们工作的方式。


AI 不是最会打磨了吗?通过 AI 去多轮交流的过程自然不是 AI 在打磨,而是我们自己。那么,我们还可以安排两个 AI 互相 review,或者强调它的工作模式是验证优先开发(Validation-First Development),这样 AI 不也是在打磨吗?我和它有什么不同呢?

我有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习惯,总体上来说,这些是好的习惯:

  1. 我尽量只说自己已经思考过的话。在和外界发生可能的交流之前,只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东西 —— 这样我才能避免出现“AI 的幻觉”,我说的话才更有“重量”,才会让人更愿意听我说话。
  2. 当我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最初,这个主意显得太完美、太吸引人了,这时我提醒自己千万闭嘴,不要把计划告诉任何人。要开始完成它,要打磨到将最终文档都发布。这个过程也许没有让那件事如最初想象的完好,但因为更具体、更有思考,所以才更有“重量”。
  3. 当我睡一觉再看自己一天前做的东西,或许觉得不够好、或许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方向。我开始喜欢重复这一过程,仰赖那个一天之后的自己。
  4. 我可能需要数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 keynote。在其中的许许多多碎片时间里,我通过或大或小的想法不断对其改动。

AI 总是让我觉着还缺乏一些“精神”。AI 可以遵循“生成-审查-测试-优化”的过程,但这样“确保正确”的方式并不足够,它还不擅长打磨。AI 现在有了深入思考,它在让自己说的话更有“重量” —— 是的,我认为“深入思考”就是一种“精神”。蔡康永说 AI 不会沉默,不懂得人类留白的意味,未来它可能也会有;AI 可能也会睡一觉起来审视自己的工作;AI 可能也会在零碎的时间中突然迸发对过去进行纠正的主意。

很多次我和 AI 进行多轮交流后,会得到一个“彻底崩溃”的结果。之前的每一步可能都在变好,但总是会接近一个鸡同鸭讲的临界,不得不从头再来。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,关系到我们能否真的依靠 AI 进行编码、长期维护一个产品的可能性,也是我认为它做不出 Next.js、Vaul、Sonner 的原因。或许它需要先学会“沉默”,再“睡一觉”,以一个打磨的姿态去面对那些重要的任务。

完整化

举几个关于完整化的例子:

  1. 《Family Values》:其中一部分介绍 Family 这款加密钱包 App 如何将动态托盘(dynamic tray system)的设计理念完整化的;
  2. 吸收于《设计流畅界面》,我所理解的《制作流畅界面》 是一种完整化的结果;
  3. 我将一种“共享”的简单过渡形式应用到尽可能多的组件的过程,也是完整化的结果。

你可以说这种完整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打磨,对我来说却有一些不同。

对于流畅界面,我实际上做的是制定了一种衡量自己过去所有工作的标尺,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超出它。因此这给我一种“做完了”的无力感。其实这正是完整化所带来的副作用。完整化只是提供了一种衡量的标尺,我们当然还可以用其他标尺去衡量、去叙事。

对于共享/跳跃,我做的是将一个常见的形式应用到一些常见的组件上。分开看,它们完全不新鲜。只有应用得够多,它们才会开始变得有意思,成为一种语言;只有当我自己足够完整陈述之后,才会对他人是有启发的。

完整化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。Family 的动态托盘也是一种简单的过渡形式,但随着它应用的场景越来越丰富,用户才会对这款 App 形成一种独特的认知。设计本身完整了,用户对产品的感受也会完整。

“不要过度设计”常被提及。在构建设计语言时,在我看来真正的挑战还在于 ​​“设计得太少”,因为搞特殊、做一个并不难,难的是将这种特殊贯彻。设计语言的意义可以是让用户感受不到所谓的“设计语言”,它可以藏在复杂的表单和系统交互里,成为体验本身无形的骨架。当用户察觉到了设计,就意味着过度。我们要做的是将它足够地贯彻,就像动态托盘那样成为系统本身。

有时做得足够完整,就是解决过度设计的方法。


AI 可以做到完整吗?完整并不意味着一股脑儿地添加,完整还意味着分寸。哪些地方不适合,哪些地方要应用?AI 可以提供一些理论,它是一本百科全书,却往往像一个擅长摆弄参数的书呆子。对设计系统的抉择,我认为它还不足够。我甚至觉得它做不出抉择,因为它总是能“自圆其说”。

最后

用户界面的品质是体验、打磨,以及尽可能完整化的三者结合。这样说当然和我的职业特性有关,作为一个在设计团队的开发者,我的工作自然而然地涉及交叉融合。

为什么主题是用户界面的品质,却要试图和 AI 对比,和它扯上关系或说划清界限?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追逐什么。我们当然并非在做 AI 做不到的,而是应该用 AI 扩展自己的边界。工程师担心 AI 取代自己,设计师天天研究 AI 的生图能力。不如反过来,设计师应该更关注如何利用 AI 制作;工程师也应该关注如何利用 AI 展现创意。设计师通过 Vibe Coding 更多理解 “真实的材料”,工程师向前探索创意拓展对体验的思考。我们都应该成为 builder。

与其自诩为一个专业的人对 AI 在自己领域的“不够专业”评头论足,不如看到成为 builder 的更多可能性 —— 然后,我们再来谈如何全面地完成“品质”这件事。

欢迎与我交流: